本文转载自 中国民航报 6865期 008版 2024.09.05
作者 廖军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新津分院
2020年,张学锋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(以下简称“中飞院”)新津分院飞行二大队留校任教。在不足5年的时间里,张学锋已飞行了2600多个小时。他始终坚守在飞行教学一线,不断思考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,其带出来的学生已奔赴国航、南航等航空公司一线岗位。
“跟着他学,兴趣越来越浓”
“师傅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,飞行程序必须符合标准。拿双人制程序来说,几乎每个考试员都给我们点赞。”一位来自陕西的学生对笔者说,眼里是满满的骄傲。他的话音刚落,另一位来自安徽的学生急忙接上话茬,“我们组的起飞简述也做得好,其他教学组的同学还来请教呢”。
在笔者面前的这几位飞行学生一聊起自己的师傅和教学小组,话匣子就打开了,你一言,我一语,气氛变得格外热烈。
他们的师傅叫张学锋,来自新疆塔城,个高、帅气。张学锋刚做飞行教师时,对学生总是不苟言笑。学生们的操作出了差错,他就严厉地指出来。可他越严厉,学生们对技术的掌握就越是偏离他的预期。张学锋说:“我觉得我教得没什么问题,学生的理解也是对的,但是每次飞行呈现出来的效果总是不如人意。”
偶然一次机会,一位来自辽宁的学生对他说:“师傅,在飞机上,你一说我,我就紧张;一紧张,就很难专注于对飞机的控制;这种时候,你越说我,我会越紧张、迷茫……”
张学锋茅塞顿开。从那以后,他变得温柔了。“没事,放松点。”“慢慢来,不急。”他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空间,让他们充分感受飞行,在放松的状态下操纵飞机。
有人说,张学锋太温柔,带学生太“水”,没一点儿虎性。可张学锋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,对待每一位学生,他都不急于求成,坚持循序渐进。对学生的高标准、严要求不在于“吼”。当学生克消除了紧张情绪,他才会提出新要求;待学生掌握了新要求,他又会提出更高的标准。
如今,在学生们眼里,张学峰不仅温柔,而且变得更有耐心,跟着他学飞没有压力,学习兴趣越来越浓。
“你们的双人制程序很标准”
从学生到教员,张学锋经历蜕变,实现华丽转身。他善于探索、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,同时坚持遵循教学程序,帮助学生突破学飞“瓶颈”。
学生们初次接触飞行,出现的错误和偏差比比皆是,如飞机三态互换,下滑点、下滑线的寻找,注意力的分配,滑行速度过快,以及着陆时忘记检查电源等。从第一次带学生开始,他就将每一位学生出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。如今,张学锋已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。这些记录本中的每一页都仿佛是一片新鲜的土壤,为教学孕育着无尽的知识和智慧。
对待问题,张学锋不回避、不敷衍,与学生们共同探讨,努力教会他们找到错误的根源,对症下药。短停的时候,张学锋会引导学生去思考:你当时脑子里想的是什么?眼睛看到的是什么?手上又做了什么?三个“为什么”一环扣一环,通过深入交流,学生们总能精准地找到自己操纵飞机出现偏差的原因。
张学锋说:“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,学生才会真正进步。哪怕他只进步一点儿,我都很高兴。”
碰到学生滑行不得要领,张学锋就把双手放在学生身上,模拟飞机踏板,让学生去感受如何蹬舵、用力;在仪表飞行阶段,他始终坚持学生双人制飞行,有时还会当“副手”,亲自演示如何调节航向、航道等工作,同时引导学生培养情景意识,以机长的思考方式看待和处理问题。
训练是成功的敲门砖。在仪表考试中,考试员纷纷竖起大拇指:“你们的双人制程序很严格、很标准!”
这些年,张学锋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,收获颇丰。他是《多人制机组协同程序》的编者,获得了中飞院第四届“教师教学创新大赛”的优胜奖……在这位年轻教员的眼里,天空是最大的舞台,机场有最美的风景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张学锋坚守在教学一线,助力学子插上飞翔的翅膀。他说:“看到学生从不会飞行到取得飞行驾照、成为民航飞行员,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!”

张学锋在进行绕飞检查(图片来源:中国民航报)